原標題:晏城街道紅廟朱村——威風鑼鼓敲出鄉(xiāng)村振興節(jié)拍
《威風鑼鼓》登上元宵節(jié)大舞臺
紅廟朱村組織鑼鼓隊隊員去山西臨汾“取經(jīng)”
□本報記者鐘偉 本報通訊員劉鍵 楊凱
6月29日傍晚,齊河縣晏城街道紅廟朱村文化廣場的水泥地上還殘留著白日的熱氣。沒有彩衣紅綢,三十多個威風鑼鼓隊的隊員穿著便裝,開始了一月一次的威風鑼鼓練習?!岸季裰c!”領隊朱宗金嘹亮的一嗓子,鼓槌率先揚起。沒了演出服的規(guī)整,動作反倒更見真章,鑼鼓聲一響,廣場邊的楊樹葉子都仿佛被震得簌簌打顫。
這支威風鑼鼓隊,是紅廟朱村的“活招牌”。鑼鼓聲起,不僅敲出了鄉(xiāng)村的精氣神,更敲出了鄉(xiāng)村振興節(jié)拍。
從“老把式”到新傳承
紅廟朱村的民俗記憶,最早能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。那時,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,村里老人就會搬出木頭旱船、獨輪車,熱熱鬧鬧“鬧元宵”。但隨著歲月流轉,年輕人外出、老人力不從心,這些傳統(tǒng)民俗逐漸沒了聲響。
轉機出現(xiàn)在2006年。村黨支部書記朱春泉看著別處過年敲鑼打鼓的熱鬧勁兒,心里犯起了“嘀咕”:“咱村也有年輕人,能不能把這鑼鼓聲拾起來?”說干就干,紅廟朱村威風鑼鼓隊正式組建。當時20多歲的朱宗金,如今已是黨支部委員,回憶起最初,他笑著說:“那會兒啥都不懂,就想著年輕人得接上這‘接力棒’?!?/p>
紅廟朱村不算大,1000多口人,經(jīng)濟收入靠房屋租賃和集體資產(chǎn),每年50多萬元的收入,在齊河縣各村莊里算“富裕戶”。經(jīng)濟好了,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得跟上。威風鑼鼓隊,成了鄉(xiāng)村文化振興的“先手棋”。
以前,村民上樓后,無非是打牌、打麻將,偶爾拌個嘴。自從有了鑼鼓隊,村里又組織廣場舞、腰鼓隊,元宵節(jié)還有秧歌隊、老年文藝隊。每月一次的練習、逢年過節(jié)的演出,把大家聚在一起?!艾F(xiàn)在正月初一,村民都不在家打牌了,改去祥云大酒店團拜,表演自編自演的節(jié)目,熱鬧熱鬧,全村老少都高興!”村民朱行善笑著說。
更讓人暖心的是村里的“民生溫度”。70歲以上老人能去幸福食堂免費吃飯,60多位老人享受到這份福利;物業(yè)打掃、老人照顧,村里都安排得妥妥當當;逢年過節(jié),各種福利往家搬。這背后,是村集體收入的支撐,也是村“兩委”對“物質精神兩手抓”的堅持。
鑼鼓隊里的“成長經(jīng)”
紅廟朱村的鑼鼓隊能有今天的威風,背后藏著不少“破繭”的故事。
組建初期,大伙心里沒底:“咱這敲鑼打鼓,到底是圖個樂子,還是能弄出點模樣?”朱春泉一拍大腿:“要學就學最地道的!”這話定下了調——奔著山西臨汾去。那里的威風鑼鼓可是出了名的“響當當”,2006年,紅廟朱村組織鑼鼓隊隊員去“取經(jīng)”,回來時大伙兒背回一摞樂譜,嘴里念叨著“人家那氣勢,看得我們心潮澎湃啊,恨不得也跟著敲?!薄肮饪慈思夷枪氖謷嚅车膭艃?,就知道啥叫‘威風’——不光要響,還得有股子壓得住場的精氣神兒!”
學成歸來,村委會給配齊了彩衣、鑼鼓家什,一支平均年齡35歲的隊伍才算真正立起來。說起來,這隊伍里不少人是“從牌桌上拽下來的”。朱宗金記得清楚:“以前常有村民反映,誰家的牌桌天天擺到半夜,吵得樓上樓下不安生。后來村里想搞點正經(jīng)娛樂,就拉著幾個愛唱愛跳的先練起來?!睕]想到,一來二去竟成了氣候——65歲的張秀平跟著敲了10年鼓,成了20多個鼓手里頭最穩(wěn)的一個;還有17歲的半大孩子跟著敲镲,愣是把玩手機的癮改成了記鼓譜的習慣。
這股子勁頭,是從山西學來的“真?zhèn)鳌??!?0后”鼓手劉佳正最讓人佩服,在工地上綁鋼筋呢,一聽隊里有演出,當即跟工頭請假:“村里需要我敲鼓,說什么我也得趕回去!”隊員們對鑼鼓的癡迷,早融進了柴米油鹽:吃飯時想起譜子,手指在桌子上敲得“當當”響;坐沙發(fā)上看電視,雙手也不閑著,“咚咚鏘”地打節(jié)拍。
張秀平說:“以前蹲墻根曬太陽,渾身不得勁;現(xiàn)在掄起鼓槌,腰不酸了,嗓門也亮了!”這鑼鼓聲,敲散了牌桌上的閑氣,敲出了村里人的心氣,更敲出了一股擰成繩的精氣神。
不為盈利為“心氣兒”
紅廟朱村威風鑼鼓隊的賬本上,從來沒有“出場費”這一項。
自敲起第一聲鼓點,這支隊伍就定下了“不對外盈利”的規(guī)矩,誰家有喜事搭把手,村里搞活動往前沖,大大小小的演出全是義務奉獻?!敖M織鑼鼓隊,圖的就是讓村民心里亮堂,把大伙兒擰成一股繩,這股精氣神兒,比掙錢金貴!”朱春泉話里滿是實在勁兒。
19年來,這支隊伍的腳印從村頭邁向更遠的舞臺:2015年第一次站上齊河縣鄉(xiāng)村文藝展演的舞臺時,隊員們攥著鼓槌的手還在抖;2018年德州元宵節(jié)展演,他們敲著震天響的鑼鼓拿下第二名;2025年德州民俗大賞的元宵夜,當“最佳表演獎”的獎狀遞過來時,村民們自豪地四處說“這是我們紅廟朱的隊伍”。
從齊河縣的鄉(xiāng)村大集到德州市的文化廣場,從飲食文化小鎮(zhèn)的青磚路上到山東省的敬老活動現(xiàn)場,隊員們記不清敲壞了多少副鼓槌。但那一張張泛黃的節(jié)目單上,清晰地記著他們走過的路:2019年中國驛活動的炊煙里混著鼓點,2023年非遺展演的展臺前鼓聲引來了圍觀,2024年全省元宵展演的聚光燈下,紅綢子舞出了滿堂彩。
在紅廟朱村,威風鑼鼓早不是簡單的敲敲打打。特別進入臘月,幾乎天天回響在清晨的排練聲,成了喚醒村莊的鬧鐘;節(jié)日里的鼓點,成了家家戶戶窗臺前的背景音。這聲音里有莊稼人的實在——排練結束扛著鋤頭下地,演出服上還沾著泥土;也有文化傳承的韌勁,老把式帶新徒弟,鼓譜在手心手背傳了一年又一年。